5·17 新课题发布 | 异性恋群体与LGBTQ群体的友谊关系及其意义
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ColorsWorld学术组
制作 |
茜茜
图源 |
网络
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gay身边总会有关系特别好的直女朋友,另一方面,相比于与直男交朋友,女生们也更容易和gay发展友谊。“fag hag”便是对这种关系当中的直女的称谓,即与gay关系亲密且主要与gay关系亲密的异性恋女性。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女性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是政治领域,fag
hags一直属于比LGBT更边缘化的群体。
这个短语来自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词源上有着恐同和厌女的性质——fag是gay的黑称 faggot的缩写,hag为女巫、丑老太婆的意思,这个短语在异性恋话语权下出现——这样的女性被认为缺乏魅力,难以吸引到异性恋男性。
那么从gay群体的角度来说,fag hag意味着什么,他们对fag hag的态度、与fag hag的关系是否有变化?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它在语义上经历的发展来做了解。
早期的负面态度
90年代有人做了一项面向gay群体的关于fag
hag的访谈(Moon,1995),受访者多为50年代至70年代活跃参与同性恋文化的gay。这些gay对fag
hag持有许多消极态度,认为这些直女对他们的兴趣是出于性的,因此对和女性的友谊无感甚至将其视为对同性恋身份的威胁,不仅体现了那时候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二元区分观念,同时也是以拒绝异性恋为借口的厌女。
其中,年龄最大的一批对fag hag的定义接近于其构词的原始含义:单身的、由于一些原因不符合异性恋世界的要求而被异性恋世界排斥的异性恋女人,害怕被嘲笑没约会对象转而寻求与gay交往。
70年代活跃的那批则很多认为fag
hag是渴望和gay约会进而发展亲密关系的,带有性的目的,尽管知道gay对自己不感兴趣但还是一直依恋着,甚至尝试掰直他们,并可能在这种关系中受到伤害。在这种描述下hag对她的fag的情感其实不那么健康,并且没有完全接受其同性恋身份。一些同志电影里会刻画这样的角色,比如《单身男人》里面的Charley。
《单身男人》海报,图右为Charly
另外,对于那些身边有fag hag的“新人”,圈子里则会有人认为他还没有完全认同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没完全融入到gay的圈子,与fag
hag联系相当于他在这种时期的一个缓冲,或者以此避免被指控为gay。这样的形象被认为与“被异性恋世界排斥的直女”形成了共生的防御关系(mutual
defense)。
所以我们看到,在早期,对gay持有好感的直女们也难以成为男同性恋世界的insider,反而会因这种特殊的友谊而受到对其所过的生活的贬损。她们对自己也存在着带有焦虑和否定,一般会拒绝用这样的标签来进行自称。
同盟关系的发展
尽管如此,早期还是会存在着一些接纳fag hag的凝聚力高的小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虽然“fag hag”词汇还是黑称,但小群体内已经开始使用这种称呼,作为不带任何恶意的表示亲密和肯定的昵称,相当于一种linguistic
symbolic inversion——越是有歧视意味就越主动去使用,作为一种宣告和对抗。
随着性少数者的社会地位逐渐改善,同性恋者和非同性恋者开始分享重要而稳固的关系,fag hag这个短语也从相对闭塞的位置慢慢隐现被重新使用,从群体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发展出了同盟关系,这种同盟关系得益于两个事件(Fackler & Salvato,2012)。
首先是在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对男性气质霸权的反抗中,一些gay开始联合女性,试图通过反男权的立场(anti-masculinists)改变他们非男权(non-masculinists)的弱势地位,但这与70年代主流的同性恋解放运动相比算是比较小众的一群人,主流大多强调证明同性恋的自然性及其社会生活的健康性。
更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是在80年代的艾滋病危机中,Fag
hag们得以有空间参与gay的生活,帮助他们抗击艾滋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将这一事件视为fag hag被重新定义的转折点。
图片来源:The Gender Spectrum Collection
这种同盟关系让人想到了2000年的一部喜剧《I'm
the One That I Want》里主角所说,“I am a fag hag. Fag hag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gay community. Without us, you're nothing.” 这是fag hag最早以具有积极色彩的第一人称语境出现在文艺作品中。
现在:Fag hag的酷儿化定义
如今,在Urban Dictionary的网站上,fag hag这个词条中传统的负面解释基本上已经式微了。最受认可的解释中,有提到hag对她的fag没有性方面的企图、被同性恋及其文化所影响并持积极态度,与他们进行社会交往。在Twitter上可以看到,一般好友间使用时常是打趣或者比较neutral的方式,相当于表达了,你是我的伙伴儿,恰巧是一个喜欢男生的女生。
因此,在自我认同和社会关系构建上,fag hag被酷儿化了,拥有了“酷儿主体性”(queer
subjectivity)。这展示了对于友谊、社群来说,性别和性取向身份并不是唯一显著的决定性特征,以性别相关的身份为基础的社群界限在消融。在性社会学研究者的眼中,fag
hag这个短语本身是跨界的,它所描述的位置具有颠覆传统性别身份的潜力,表达了一种新的关系结构。
这种友谊结构能带来些什么
Grigoriou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对处于这种友谊结构下的直女和gay进行了访谈,受访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友谊比其他形式的友谊更强烈、更有支持性、更值得信任、更能感觉到被尊重。对gay来说,他们的闺蜜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诸如出柜等重大事件中起到了支持作用;另外,社会中异性恋成员对他们的接纳可能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另外一项同期的研究则关注这种友谊对于异性恋者关于同性恋态度的影响(Castro-Convers等,2005),发现有同性恋朋友的直人更可能摒弃以前持有的一些偏见,对性及性别相关的多样性的接纳程度会更高。
由fag hag想到的
与fag hag类似的,les群体的直男伙伴、les群体的直女伙伴和gay群体的直男伙伴也很少被研究。而如上所述,fag hag在同性恋平权的道路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见异性恋群体与LGBTQ群体的友谊其实是帮助平权的重要力量。
《青春糖伴》(Sugar Rush)中喜欢上女同性恋的直男Tom
那么,在当代的青年群体中,这种看似“跨群体”的友谊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有哪些人际接触的经历?当事者是如何感知和描述这样的关系呢?这种友谊在不同群体之间是否存在有意思的差别?这种友谊结构对于LGBTQ群体又有哪些具体的积极作用?在未来又有哪些更多的可能性呢?
为解答这些问题,CW学术组拟开展一项访谈研究,请大家关注后续招募~
因为之前关于“亲密关系中的角色”研究受访者报名人数较多,我们暂时只随机选取了部分志愿者做访谈,后续有需要会联系大家,谢谢各位的踊跃参与!
主要参考文献:
Castro-Convers,
K., Gray, L. A., Ladany, N., & Metzler, A. E.
(2005). Interpersonal contact experiences with gay men: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fag hags" and gay-supportive heterosexual men.
United States: Taylor & Francis Group.
King,
C. S. (2014). A Single Man and a Tragic Woman,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4:2,
190-205
Fackler,
M. F., & Salvato, N. (2012). Fag hag: A theory of
effeminate enthusiasms.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Grigoriou, T. (2004). Friendship
betweengay men and heterosexual women: An
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London,
England: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Families and Social CapitalESRC
Research Group.
Moon,
D. (1995). Insult and inclusion: the term fag hag and gay male
"community". Social Forces, 74(2), 487-510.
王昕. (2017). “gay蜜”,一种话语与实践的性/别想象. 中国青年研究(11), 77-81.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
用户设置不下载评论